不被遺忘的小說城堡
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永遠都教人如此引頸以待,他的魅力之大——包括文字、個人歷史以及對創作的見解——往往難以在別的作家身上找到。昆德拉筆下的小說固然一看即著迷,評論集至今亦推出至第三部,他強調自己寫的評論並不屬於理論界而是「一個實踐者的懺悔錄」(詳見昆德拉舊作《小說的藝術》),但作為出色的小說家,他對文學的洞見絕對值得細讀。
《簾幕》今年4月在法國出版,據聞頗受歡迎。這回昆德拉繼續展示他對小說藝術的熱情,在七篇評論中,從歷史、國族、語言、結構、美學等等角度切入,探討小說的本質及存在意義。他堅持小說不純然是一種「文類」,而是一門「獨立藝術」,因各門藝術並非相同的,它們各自透過一扇不同的門跟世人接觸,在眾多扇門中,有一扇是專門保留給小說。昆德拉認為,對一個真正的小說家而言,小說不是為某個威權服務,而硬要作家以「悅目的行為」來提振、寬慰讀者的心,教導他們道德倫理,同樣可笑。
在電影《布拉格之戀》後,昆德拉已堅拒自己的文字被拿來作任何形式的改編,而這顯然緣自他對小說結構的重視與講究。他在新書中形容,小說就像永遠不會被遺忘的烏托邦,因作品內的每個細節,在小說家眼裡都重要,儼如奏起賦格曲,每個細節均給予一個主題,把整部小說打造得像一座堅固城堡,以面對那摧毀一切的遺忘。改編正正破壞了這座堅固城堡的結構。昆德拉認為,某些具有故事性的作品,似乎能被敘述,也就可以改編成電影、電視或戲劇,然而,這種所謂「不朽」其實只是幻象。原因是一部小說倘若要被改編,就先得拿掉它原來的結構,將之轉化為單純的「故事」﹕「此舉就好比建造一座宏偉的陵寢,但是裡面空空如也,只有大理石上刻裡一行小字,指出已不在其中那墓主人的名字。」
米蘭.昆德拉向來對自己作品譯本要求嚴謹,眾所周知,如封面必經他首肯,也不能有前言後記,遇有特別的字詞,他會跟譯者直接討論。在新書中他提到一個經驗﹕七○年代末期,有位傑出的學者為其小說撰序,文中動不動就拿他與杜斯妥也夫斯基等蘇俄名作家做比較,昆德拉讀了序言手稿後,隨即阻止這些文字出版﹕「倒不是說我對那些俄羅斯的偉人有什麼負面意見,相反的,我推崇他們每位,只是和他們相提並論,我會變成另一個人。我永遠忘不了那篇文章給我帶來的奇怪焦慮﹕將我放置在不屬於我的背景環境裡,我才覺得真正被流放了。」昆德拉的慎重,由此可見。這種態度,既是對自己和文字的堅持,之於全世界的讀者而言,不啻是一份最大的尊重。
2005.12.04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