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27

文以食為先

早前翻閱消閒雜誌,還誤以為該周刊開始加插政論或文評版,細讀之下,始知那是不折不扣、真真正正出自城中才子梁文道之手的食經。文章附有作者簡介,末句開宗明義:他最想寫的就是飲食。不知這是玩笑還是真實,但他愛吃,則絕對從文章內有跡可尋。其實,古今不少文人雅士皆喜吃喝,種種相關的寫作題材從來不缺:林語堂笑說我們的生命是在廚子而非上帝的掌握中;陸文夫認為飲食是關乎地理、歷史、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各方面的「大文化」;梁實秋說「饞非罪,反而是胃口好、健康的現象,比食而不知其味要好得多」。在品讀美文的同時,大家彷彿也能聞到陣陣美食之香。

在香港,散見於各大報章的飲食文字固然不勝枚舉,把見解整理成書的為數亦不少,有的強調追溯掌故,有的著重食物味道。但無可否認,近年作主導的飲食書籍,都是頗具市場需要的導遊性讀物,它們其中一項功能,就是作為顧客的指標及引介(當你站在餐館門前,看見玻璃門貼著各大小報刊書籍的美食專家推薦文章便知一二)。這些書本,猶如城市人的飲食聖經;食肆一旦被點評過,隨即生意興旺,大排長龍。而飲食書籍的作者,更多半是跨媒體人,吃盡大江南北佳餚,既寫作,又在幕前咪前大談飲食之道,做其多棲食家。

是食經也是小品

香港人熟悉的蔡瀾與唯靈早已成為殿堂級飲食作家。他們的書,既是食經,亦是具可讀性的散文小品。蔡瀾早年主攻日本料理,更投資開設餐館,親力親為,出書幾十種,從《未能食素》系列擴展到後來的旅行遊記「蔡瀾歎世界」專輯,內容應有盡有,賣點是率性真情,毫不掩飾,實行與食為伍,視享受為人生一大快事。而在飲食業界極有地位的唯靈,亦著書立說,我們必記得他的《唯靈食趣》,字裡行間流露的,是對吃的一份專業與講究。相對於兩位食家,現正當紅的梁文韜又是另一種風格。這位食神頻頻出書,與讀者分享他近年走遍大江南北品嘗美食的心得,也記錄他在偏僻旮旯尋找地方小吃的經驗。他身為酒樓集團董事及名廚,對菜餚用料及烹調方法亦有所研究。

比較其他飲食專家,煮元朗圍村菜出身的梁文韜確然份外有親民感覺,人氣旺盛連帶書也暢銷,難怪他的《韜韜食經》至今已出至第5輯,且似乎還陸續有來。如想看分量較重、內容較扎實的飲食書,不妨考慮江獻珠的作品。她是廣州名美食家江孔殷太史之孫女、南海十三郎江譽銶的姪女,自幼懂吃,成年後練得出眾廚藝,對於粵菜變遷更是瞭如指掌。最近推出的「珠璣小館飲食文集」,便是她總結過去近30年橫跨國際的飲食閱歷,值得細讀。而本地作家杜杜也愛上飲食寫作,他穿古越今,涉筆成趣,遊走於吃與文學之間,其專欄結集《飲食與藝術》及較新的《飲食魔幻錄》同樣讓讀者津津樂道。另一位不能不提的,就是資深報人薛興國。他才情橫溢,飽覽詩書,在《吃一碗文化》及《再吃一碗文化》兩書中,他展現了極濃的文化味道,不止論吃,還掌握了飲食及菜系的歷史與根源,一揮筆即盡顯中國風雅,縱使你不愛吃,單讀其書已感到有趣味。至於出身於香港名門世家、本身也是專業人士的黃雙如,亦把自己的專欄文章結集成《雙如談食》系列,介紹的食物以上等材料為主,並且精緻考究。有人覺得她的飲食哲學太高檔次,難以跟從,但另一方面,她本身擁有的飲食知識和世界視野確實令不少人佩服及讚賞。近年加入飲食寫作陣營的,除了散文及小說作家鍾偉民,當然還有前新聞主播黃德如。她離開新聞界後完成了中醫學士學位,偶於各大小媒體推廣中醫藥,數年前開始撰寫飲食書籍,以解構食物的本質為起始,並對身體調理、健康及食療等範疇進行探討。在眼花繚亂的飲食讀物之中,黃德如的《醫食同源》系列便相對地簡樸和討好。本地獨立跨媒體創作人漫畫家歐陽應霽則是較新派的食家,他為新樓盤設計食譜,早前也在電視台當飲食節目主持,尋遍全港地道特色懷舊美食,他的中產形象及優皮風格,取悅了另一批支持者。歐陽應霽出過《半飽》,那是一冊很優雅的飲食書,內裡既記錄了自己跟食物的淵源,也有精緻的食譜,著重生活品味,此書在中港台三地均上過暢銷榜,足見新一代的人對吃已非限於味蕾刺激或療飢止餓,正如歐陽應霽的名言:做飯如同藝術創作。

實用兼具文化情懷

值得一提的,是資深新聞工作者梁家權的新作《沒有粉絲的碗仔翅》,此乃上一回《尋找失落的波蘿油》的延續。新聞書寫以外,他早前開始執筆創作跟吃有關的散文,清新可喜。梁家權在新書序言中說,「這不是一本講飲講食的書,它將我對食的文化,尤其是街頭的平民食制,展示出另一層次的面貌。我也嘗試將飲食和管理的哲學理出異曲同工的淵源。」他以味道作為回憶的媒介,細數昔日情懷。這種方向,正好在現今鋪天蓋地的飲食消費指南之中,讓讀者有多一個選擇。這裡暫且不談兩岸能食能寫的嗜吃文人,單看本地飲食作家,著作也算目不暇給,有實用性,也有文化情懷。要如何選擇,則看閣下注重口腹之慾還是生活美學了。

2006.01.01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