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貓在飲江,抬頭看月亮。
人皆有上帝
翳我獨無
上帝說
係你自己攞黎既
人皆攞黎既
係有
翳獨我攞黎既
係無
這痛苦
這痛苦
沒有誰知道
這痛苦
nobody knows
but
耶穌
耶穌說
係你自己攞黎既
連同唔係你自己攞黎既
我都知道
我都願意知道
摘自〈人皆有上帝〉,飲江,收錄於《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
容我這樣說好了:有個普遍又牢固的觀念,就是寫詩屬小眾玩意,詩集也賣得不多(或不能賣多)。轉念一想,在書店裡,以一把冰冷及純商業的銅尺放諸書籍之上來量度「好賣與不好賣」,準則顯然是相對於一般暢銷書而言。如真的需要計算,其實所謂賣得不好的又豈止詩集,但在取捨之間,它永遠是最容易被忽略(甚至摒棄)的品種,而我總心有不甘或遺憾 ── 詩歌作為一種文字載體,它也許是「小眾」,卻又如此日常,本質純粹而細緻,理應能親近我們的心,跨度之大,憑藉它穿越時間空間。
我輩相當敬愛飲江先生,他說自己寫詩三十年(有人問:咦,不是更久一點嗎?),創作動機簡單而明確:「創作詩,等同我有話要說,心中存在想法,於是落筆。有些作者,間或面對很想寫但寫不出的窘境,於我而言,寫詩是沒有任何障礙的,也就不會停筆。」在周日商務讀書會上,至今寫了二百首詩的飲江,自謙產量不算多,動筆隨意,不勉強,但經歷生命,體驗尋常,過程中,寫作於某些時刻是需要的:「生活中總有幻想,也偶有不滿,企圖去努力抗衡,連同願望,悲傷等種種,待被紓發。」
1997 年出版首本詩集《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再來《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已是十三年後的今天。飲江以詩凝固生活細節,又在社會議題裡抽取精粹,衍生想像,結構充滿語感。新詩集收錄1984 年作品〈美人魚〉 ,當中有「 請鋸去我的/手/在你酒醉時候/要是失業難耐/請砍下/我的頭/ 酒醒以後/把臂談心/景氣到來/(如果到來)/我們又/重新聚首/而如果/你哭笑不得/周遭的人/漠不關心的人/試試/把槍交給我/把絕望/交給安徒生」之句,幻想與現實交織並置:「當時國外有許多校園及公眾地方槍殺事件,看罷新聞後印象十分深刻;而世界的另一邊,在丹麥的、根據安徒生作品鑄成的美人魚銅像被砍斬斷手又給接駁回,以這些奇特影像化作文字,就成了詩。」另外一首〈黑箱作業〉更可堪玩味,「我是箱/謝謝你/給我/一箱子/黑/讓我/作業」,一路書寫,以相若句法躍動儼如譜了音符的文字遊戲,其後一段「我是箱我是黑/謝謝你/給我/一個/我/得以/和你/作業」,「和你」二字之出現,驟然成為全詩精妙之處,點石成金。不過,那並非他起筆時所預設的詞:「最初以為沒有頭緒,但寫著寫著,內心卻漸漸有東西吐露,潛藏於內心的、困惑你的事,會突然跑出來干擾你,然後排列成一些詩句,平常你是沒有這種思路的。」
分析本地女詩人陳麗娟新詩集時,另一詩人陳智德形容「以奇瑰、幽微的想像呈現文藝真實,抗衡社會預設並表現自我、穿透社會表象,善寫『奇零者』形象」,成了她詩歌的特點。詩人寫作已有相當日子,作品散見文學雜誌及報章,結集成書倒是頭一回。取名《有貓在歌唱》,自然想起她以「死貓」作為別名,及至 2002 年一首〈死貓頌 – 瓶中貓〉,貓的形象是城市隱喻和生活觀照便鮮明易見:「死去的貓在繁忙時間搭地鐵/一排排的,站滿了扶手電梯的左邊/貓在瓶子裡/慢慢往下沉/太陽從水裡升起/銀色的魚群游過」,靈感與網路盆栽貓惡作劇互通,又如詩歌最後一段所寫「貓們不一定會死/牠們兩眼浮腫/透過玻璃/看外面的魚世界」 畫面奇幻,既有拒絕繁囂城市生活的意味,同時又無能為力:「寫這首詩時,我還是過著上班的日子,每天坐地鐵彷彿行屍走肉,如同貓沉在水裡,聽不到也沒話說,但偏偏保留了呼吸與生命。」
陳麗娟有感詩歌作為一種表達形式,與她一貫的思考方法最為靠近,天馬行空,廣闊無垠。她有繪畫底子,亦對文字及影像敏感,詩的靈感來自日常接觸的視覺作品、閱讀和音樂,久而久之儲備了養分,適時融入詩中:「我的作品往往有叙述者或說話的聲音,意圖反抗枷鎖,逃離現場,往遙遠的地方,大抵與城市的壓迫感有關。」
陸穎魚詩齡不長,兩年時日,首本詩集《淡水月亮》面世,即打入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候選書目。如同當代許多寫者一樣,最初透過博客發表生活感想:「我想把身邊的事記下來,而詩這種文體正是我的選擇。每天發生的感情細碎又微小,開始時寫短句,及後發展成詩。」陸穎魚起步於新詩創作坊,葉輝與關夢南是她當時的老師,獲得前輩讚賞,並鼓勵她積極發表,期間又拿了些文學創作獎項,從此踏上寫詩之路。
陸穎魚年輕,是眾人眼中的八十後,活潑健談,是個容易被誤會的女孩,平日大剌剌的舉動讓人錯以為她粗枝大葉,沒有分寸。只要細讀其詩,就發現字裡行間隱含了淡淡悲哀,情感溫婉真摯,這一面反而真實無比。〈聽愛〉正正寫出一種少女式的落寞及其祝願與希望:「有些人不上街,不坐車/他們不微笑,她們不說話/有些人不會生活,不會思考/你快樂是因為你快樂/你哀愁是因為你哀愁/是的,你這樣相信/遇到的話,相信你是第一個/失去的話,相信他是最後一個/如果沒有遇到/如果沒有失去/如果沒有牽手/如果沒有分手/是的,你這樣相信/因為這個路口沒有轉角/轉角的這間書店沒有辛波絲卡的一見鍾情/幸好還有一棵樹/樹上仍有一些未開的花實/幸好還有地下鐵/地下鐵還有一些和睦善良的人」。「每天身邊都有不快或不公平的事情發生,是實實在在地目睹的,但無奈個人能力有限,我們如何把自身與這城市建立關係?如何去了解這個城市?這些感情都需要透過一個你認為適合的途徑去表達,詩就是我的方法。」陸穎魚構思自己的詩,會有技巧上的安排,題材是俯拾尋常經驗再加以想像,穿透愛情、友情和親情糾結:「詩有一種神秘力量,可視之如謎語猜玩,作者與讀者就是這麼一種特別的關係 -- 你想給讀者知道你在想什麼,但詩的特質卻充滿神秘感,讓讀者有一個思考空間,各取所需。」
三書設計是莫大驚喜。飲江的《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設計者原偉銓加入手作,繫著小鉛字粒,每冊不同,早前便引來大群讀者在 Facebook 分享自己所獲何字。植字已是昔日技術,念念不忘的倒是文字印刷的溫熱。陸穎魚的《淡水月亮》由《蜂蜜綠茶》作者 John Ho 賦予另一重生命力,所畫封面有種靜謐的童話氛圍。部分書冊附了本地四人創作團體Totit 設計的小布袋,把詩轉化成圖像印於其上,「布袋詩」與生活連成一體。陳麗娟《有貓在歌唱》裡的插畫由她親自操刀,再經 wingb 賦予設計及執行。畫作不全然演示文字,卻是與詩句並行,兩者互有解讀關聯,非但沒有對純文字閱讀構成干擾,更造就視藝作品的表現空間。
文化工房作為一家本地獨立出版社,資金有限,一口氣推出三位詩人新作,但絕不馬虎,慢工出細貨,回本與否已非重點。既然出版社勇於承擔,作家自然更義無反顧。陸穎魚目前尚擔心自己功力不夠會「寫壞詩」:「一首好詩就是能打動人,技巧可以磨練,但感情是學不來的。但我很樂觀,寫詩期間認識許多比我更年輕的同路人。寫詩沒有具體目的,我思考的是,日後如何繼續與詩同行。」陳麗娟對於寫詩向來毫不猶豫,認為只要大家專心書寫,同時又認真閱讀他人之作,收穫必大:「堅持閱讀及創作的生活,其實已經是與城市單一化發展及種種高壓政策,作出反抗動作。」關於本地詩的前途,飲江更加憂慮毫無:「年輕詩人想像力豐富,有些甚至是我們這輩人沒想像過的事。即使期望往往會被打破,可幸是他們堅持以文字、以詩歌、以他們的方式,面對這個複雜世界。」
(原刊於《信報》2010 年10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