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8/11

城市時空裡的信與不信




有人把台灣新生代作家張惠菁的作品稱為「時尚短文」,即近年在華文世界裡非常流行、以淡淡的筆觸書寫城市生活的一種文類。哈佛大學王德威教授則認為,張惠菁的文字,「拼貼都市生活即景,字裡行間,充滿後現代書寫的特徵」。這類型的作品,雖然多半傾向易讀,但並非統統都可以吸引讀者,使他們一直沉迷下去,但張惠菁肯定是其中一個擁有此魅力的作家。

張惠菁說,她最新散文結集《你不相信的事》中所談的,是關於在一輩子裡重複發生的愛及死亡。從政治、文學、電影、親人的誕生與離世、朋友乃至鄰居,她擅長觀察自己廣泛涉獵的知識和所遇所見,從中攫取最細膩及動人的部分書寫,行文雖然簡潔,卻不會流於單薄,並遠遠超越坊間一般只有以情緒式反應作基調且肢離破碎的文字,相反,張的文字,會不知不覺、一字一句地鑽進你的心坎。

目前在國立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張惠菁,出身於歷史系,先寫小說後寫散文,多年來摘下不少台灣文學獎項。早前讀過一篇媒體訪談,她提到自己因為受過正統的歷史學術訓練,故此,在看當下的事情時,都慣用較長的時空背景去對待,之於現實環境而言,或會變得猶豫不決,考慮太多,但從寫作角度來看,她筆下所創造的小說角色或主題,都是從較長的時空脈絡去處理,正如她這樣寫:「有時我會寫到我身邊的一些人。他們活著,吸收這個城市的廢氣,對我笑,跟我吵架,轉身離開,變成我不認識的人。總是要在一段時間之後,我才明白。當初寫他們,就已經開始對他們告別。」而許多事情,則因時間的過渡而改變。張惠菁認為,由時間這種概念出發,從回憶中整理出故事是一種「延遲了的行為」,「那些片片段段的過往瑣事,總在一段時間之後,才顯現當初無法看懂的意義。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正說著什麼樣的一個故事。直至更多,更多的細節從黑暗中浮顯出來。」

對於時間,張惠菁向來擁有一份比人強烈的敏感度,她亦承認自己一直為時間的力量而迷惑,或許換過方式來說,是著迷。張說,她曾經極其恐懼,深怕自己會從世界的時間之外脫落,而這,正正意味著遺忘。「有些事情已經過去,但還沒完全變成回憶。還沒完全變成回憶,你就總以為還能對它做些什麼,還該對它做些什麼。想到也許應該打一通電話,發一則簡訊,或是坐下來寫一封信。可是再想一想,實際是什麼也不能做的。該說該做的都已經錯過了時機。」張惠菁說生命的歧路,最終可能是「完整的同一」,這麼一來,人生中所遭遇的事,你本來不太相信它們的到來及發生,回過頭來,卻發現,那其實是最尋常的生命經驗。


《你不相信的事》
作者﹕張惠菁
出版﹕大塊文化/台灣





2005.09.25。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