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28

別讓書籍失去本身的意義。

這是書店的工作,一些需要用的文字,放在這裡,留念。私底下,我是很高興可以跟林兄聊天的。拜訪之後,在書店碰到他,他送我一冊趙家璧的《編輯憶舊》,很有心,在這裡誠意道謝。想到最近也剛巧認識了台灣的蠹魚頭,都是愛書人,真快樂。

******

別讓書籍失去本身的意義

── 訪本地藏書人林冠中


跟林冠中聊天,他不會跟你討論書的價值 ── 我指是金錢上的。除非你主動開口探問,否則,一切話題,都從書籍的內容、設計的美感、搜索的過程和覓尋的淵源談起:「我喜歡被書包圍著的感覺,很幸福。」

林冠中是本地著名藏書人,對收藏舊書甚有心得。年輕一輩的作家們,幾乎都曾登門造訪,而他也樂於跟大家分享搜書成果。踏進林冠中位於北角的居室,客廳,地板,牆角,房間,全堆滿書,較珍貴的,統統套上透明膠袋,不封口,好讓濕氣散走:「我沒認真統計過自己擁有多少冊書,只漸漸意識到這個地方很快會不夠用了。」他笑言。

空間的局限,並沒有減退他買舊書的熱情。林冠中本身從事廣告創作,數年前開始發現藏書的樂趣。他估計,目前香港較活躍的藏書者約100至200 人,當中不少是在買賣書籍過程中互相結識的。因書本而生的緣分其實不只於香港,他交了好些志同道合的知心友,遍佈兩岸四地。訪談期間,剛好有包裹郵遞,來自台灣的作家送來幾本新書舊書,林冠中迫不及待拆開翻閱。

儘管林冠中謙稱自己並非資深的藏書人,但不難察覺,他對書的熱愛,打從兒時已植根於心裡。小時候的林冠中性格很內向,不多話,時間都花在閱讀上:「從小到大,父母最體貼的,就是不干涉我的看書習慣,事實上我也只讀我希望讀的書。當時喜歡待在圖書館,爸媽亦安心。到了高中,因為家在北角,便到附近的商務印書館打書釘,幾部武俠小說,都在那裡讀完的。」

小學階段看連環圖,少年時期開始讀武俠小說、愛情小說、當代港台小說、外國翻譯小說、新詩和現代詩,近年則愛上中國古典文學:「書看多了,便會建立起品味來,不容易受潮流影響,也不跟風。當然,遇有好看的銷暢新書,我都會留意,但不純粹人云亦云。」

林冠中愛上舊書,也因為嗜讀的緣故。某回,在北角一家老書局看到有人寄賣三四十年代出版的舊書,當中有他喜歡的作家戴望舒,從此,他便對那些看似殘破又被人丟棄的讀物產生莫大好奇心:「見到自己喜愛的作家,於是買下來,慢慢成為興趣。」搜書的範圍由最初以文學書為主,漸漸擴大至史哲,社會學和心理學等,無所不包。

之於林冠中而言,藏書這門學問不僅是把珍貴的出版物收集起來便了事:「任何一本書,當你拿上手,都能發現許多東西,我會去發掘相關資料,然後梳理脈絡,例如某些作家和出版社之間的關係,書籍版別的改變等。我不急於發表這些成果,但在探索的過程中,我的確很享受。」

細細欣賞林冠中的藏書,當中有清末問世的讀物,也有二三十年代出版的幼童文庫和小學生文庫;四十年代臧克家主編的《創造詩叢》,還保存得相當好;曾於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極為流行的「三毫子小說」,足以反映當時的出版生態;與我們較親近的,是八十年代已絕版的本土文學。

本業是設計,正因為對這範疇的專業知識與敏感度,林冠中會搜羅一些他看不懂的外文舊書:「譬如有幾部日文書我根本看不明白,但封面實在吸引,裝幀也很講究。從這些舊書,可以觀察出印刷技術的變遷,許多精細的技術如今已不再採用甚或失傳了。」

猶如一門藝術的修養。林冠中從買舊書的經驗裡領悟了一套處世哲學:「有別於新書,你可以從不同渠道獲得最快最新的資訊,但舊書卻要抱著隨緣心態,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買到什麼,逛著逛著,才可遇到獨特的書。」

基於這種價值觀與堅持,使他對近年的炒賣舊書情況,或多或少有點心疼。不少人乘自由行之便來港,一見書本有炒賣價值,便即時買入,回去放到互聯網上以高價出售,但求圖利:「如今遇見一些難得而自己已擁有的舊書,索性乾脆買下,送給愛書的朋友,總好過給其他人炒賣。」

「別讓書籍失去本身的意義。」林冠中強調。不談書的價值,卻很在乎別人尊不尊重書本。大抵因為,書有生命,各有隱含在字裡行間的、希望看書人可以閱讀得到、感受得到的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