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08

中國作家說村上春樹




總是久不久有這樣關於閱讀的掙扎﹕究竟該讀原著,還是譯本好。事實上,此乃讀者各取所需的問題,得看閣下的能力與口胃。能夠讀原著固然最理想,但無法駕馭外文的,則非靠翻譯不可。倘若一個翻譯者能譯出優秀的作品,之於原作者也好,之於讀者都好,絕對稱得上是功德無量。

在內地,林少華是最廣為人知的村上春樹小說翻譯者,他從1990年一冊《挪威的森林》開始,十多年來,翻譯村上作品無數。不管你認不認同林少華對這位日本知名及暢銷作家在文學角度上的剖析,但長年與村上文字為伍的他,總該對其作品有著一點熟悉與心得。《村上春樹和他的作品》一書便是他談村上及相關訪談的文章結集。假如我們把村上春樹的小說稱為都市文學,顯而易見,林少華喜歡村上的作品遠超於中國作家所出產的。相比起村上,林少華直指,新冒起的中國都市小說缺乏了一份對「都市烙印」的描寫,只顧「浮泛地關注社會現實關注芸芸眾生,徒然地發出一聲浩嘆」。反之,村上作品卻有一份深層次的人情味,除了都市本身的光怪陸離,更重要的是他能將「都市的一切遊戲規則洞穿並玩於股掌之上」。 


讀村上 像讀自己

在比較中國都市文學與村上作品時,林少華分析為何村上會在中國深受歡迎,風頭一時無兩。他解釋在中國,村上讀者群大概由三類人組成﹕年齡介乎18至35歲之間的高中學生、大學生和白領。以村上小說的書寫特色而言,這個年齡覆蓋層面其實不難理解。他在〈村上春樹何以為村上春樹〉一文中提出,從中國讀者角度來說,不論是川端康成抑或大江健三郎,同樣是來自日本的作家,卻獨獨給村上佔盡風光。林少華認為,儘管前兩位作家文筆精湛,但讀他們的作品時,老是覺得在讀別人,「中間好像橫著一道足夠高的門坎,把我們客氣而又堅決地擋在門外」。但讀村上,則像在讀自己,「在叩問自己的心靈,傾聽自己心靈的回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歷,看到的是我們自己」。故此,村上作品能風靡中國文學界,造成「村上春樹現象」。有人覺得林少華翻譯村上的最大缺點,是他本人沒有外國文化的認識與素質,而恰巧村上小說情節裡往往出現不少西化的事物(如爵士樂、外國品牌的酒精等)。在訪談中林少華亦直認不諱,譬如說,他曾把香水翻成花露水,因此鬧出不少笑話。而他的學習機會,就是極其重視讀者的留言及對他的種種修正。即使如此,大部分讀者對他本身優美的文筆及紮實的文字功力,還是予以肯定的。


林少華以「很合脾性」來形容自己的譯作與村上小說之間的關係。他在書中多次提及村上作品中所呈現的孤獨感與他自己的個性是非常一致的。大抵,正如林少華所言,這就是作家與翻譯者之間的「心的共鳴」。 

2005.07.17 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