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02

從初始到轉變 ──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

約三年前,有一本在大學及Cafe 店派發的雜誌出版,叫做 Cult。起家時, 找我介紹書。我斷斷續續寫了幾期。

有人問,大學生到底看不看書。我其實極不喜歡這種質疑,不管是念書時抑或畢業後,直至現在,仍不喜歡。

當然有看,只是不告訴你。

那次提議了幾本書,編輯最後選了村上春樹。我曾經很喜歡村上春樹的文字,他的《國境之南.太陽之西》小說,更一度是我的枕邊書,百看不厭。後來,就不是那麼喜歡了。到底是村上改變了,還是我變了,我也搞不懂。

---------------------

「我從以前開始,就以為所有的風俗都是善的。不,不應該說是善,應該說是自然的吧,一切都是該發生而發生的,覺得不是好壞的問題。例如說,現在的年輕人沒有耐性,有人因此而生氣,不過就算是這樣,那也不是好壞的問題,我想是不得不變成那樣才變成那樣的。他們並不是自己選擇要變成那樣的,而是被選擇變成那樣的,所以不能以好壞的基準來考量。」頁141。

似乎,大部分喜讀喜寫的年輕世代,或多或少,都被村上春樹字裡行間的獨特氣質所薰陶及感染。村上作品之於在現代城市裡出生長大及接受教育的人,確實有種無法言喻的吸引力。他筆觸細膩,娓娓道出大家經歷的種種成長苦澀、愛情婚姻的悵惘、以及面對現實社會崩壞的沖擊與挫敗,村上儼如為我們開了一扇窗,行文間似是輕描淡寫,但讀後卻久久不能釋懷。

台灣時報出版的《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正好提供了直接渠道,讓村上迷瞭解這位現年五十五歲、被譽為明治時期夏目漱石後最重要的日本小說家的內心世界。河合隼雄是日本著名臨床心理學者及心理治療師,在一九九五十一月跟村上進行對談,如今輯錄成書。期間,兩位講者分別道出自己對社會議題、年青人、家庭以致婚姻的看法。

作為一位作家,村上顯然自覺的,他在美國居住四年半,於新的環境生活下,村上有一份突如其來的覺醒。在兩人的對話中,村上提及自己曾刻意把自己孤立起來,逃開社會,跟文壇人士交往也覺累。後來到了美國,一個村上形容為「不得不以個人身分活著的地方」,這種刻意經營的逃避似乎已再沒必要,從而使他重新認清自己跟社會的關係。熟悉村上作品的讀者,自必觀察到他寫作的其中一種重要風格,是傾向虛無、斷裂和悲觀。而這書,大概能讓我們更加清楚村上作品中所隱含的價值觀。


《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
村上春樹、河合隼雄
2004.09
時報出版